订阅
销售自动化 https://www.xiaoshouyi.com/ 《漫长的季节》实火。 豆瓣9.4分,足以坐稳今年国产剧头把交椅。 不过,最近却似有翻车的迹象。 #爹味#词条,突然登上了热搜。 网友列举其中多处细节。 从王响这一角色,到导演设置的「破鞋」「绿帽」梗。 扒出了那些引人不适的「爹味」,引发不少人的赞同与共鸣。 也有人认为,这是在煽动性别对立。 硬蹭国产剧难得的佳作,博流量罢了。 爹味,荼毒国产剧久矣。 不过,以往被吐槽的,大多是人人喊打的烂剧雷剧。 爆款高分剧,还是头一回中枪。 鱼叔今天就来聊一聊,《漫长的季节》,到底冤不冤—— 「爹味」被骂,让部分网友忿忿不平。 连发质问,凭啥不能有爹味? 他们将爹味与男性视角划等号。 认为,声讨爹味,反而是另一种不公平。 那么,到底什么是「爹味」? 鱼叔特地翻出了早年小鸡词典的定义。 所谓爹味,并非等同于男性视角,而是一种类似于有毒的男子气概。 是喜好站上制高点,对他人指手画脚。 哪怕不占理,也能理直气壮。 摆着一副大男子主义,控制、歧视女性。 这股味道,的确在国产影视里一捞一大把。 先说,爹味的角色。 论爹味,京圈老炮儿当仁不让。 冯小刚在《老炮儿》中的演绎,可谓标本级别。 他眼中的女性,不是「果儿」就是「大飒蜜」。 平日里夸人用「哥们儿」,可到了男女之事,不见半点迟疑。 豆瓣3.3分的《爱我就别想太多》,让陈建斌创下了个人作品最低分。 他饰演一位身家过亿的集团董事长。 本有一谈婚论嫁的女友,却突然提了分手。 只因他做了一场噩梦,梦中的女友,竟是贪图他家产的拜金女。 分手说辞,还有板有眼。 「我只想要一份纯粹的感情」 然而,转头便追求新欢。 搭讪对象只求年轻漂亮,又时刻担心自己成为ATM机。 给女生贴标签、讲大道理,甚是在行。 那股子谜之自信,有够熏人。 再说,创作者的爹味。 豆瓣2.5分的《娘道》,人人喊打。 剧方打着「女性史诗」的旗号,势要借大女主剧热度分一杯羹。 但,藏不住骨子里的封建女德。 当女主难产,接生婆问保大还是保小。 女主「大义凛然」选择后者,只为给丈夫生个儿子。 一部作品爹味与否,并不取决于女性角色戏份多少。 更有编剧,夹带私货。 《我是余欢水》一度被誉为国产之光,却遭遇结局大翻车。 一行人遭遇绑架,梁安妮以女性身份请求歹徒饶命。 「我是女的,我是弱势啊。」 对方毫不怜香惜玉,转而大肆嘲讽。 愣生生插入的一段辱女言论,也惹恼了观众。 如潮差评后,评分骤降。 「你们天天哭着喊着要女权,我给你呀。」 上述这些爹味,都是明晃晃的。 更多的隐藏款,被层层包装美化。 细看前几年的国产都市剧,女性形象有着相似的设定。 原生家庭中,父爱的缺位。 这导致了她们在日后的职场生活中,不断暴露出虚荣、缺乏安全感等弱点。 例如《欢乐颂》中的女性群像,就是典型的例子。 作为对应,她们身边总会有一位温柔大叔。 博学多金、成熟稳重,又不乏风度与幽默。 还不时伸出援手,成为依靠与港湾,也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在主打弥补与拯救的叙事下,「爹味」反而变得迷人起来。 从前些年靳东的人气,就可见一斑。 然而本质上,还是男性主导的基本盘。 再来说说《漫长的季节》。 有爹味吗? 角色的爹味,肯定没跑了。 在网友的批评中,王响首当其冲。 对妻子,呼来喝去,言语之间尽是嫌弃。 对儿子,满口大道理,多是命令而非商量。 在外争着做模范,回家躺着当皇帝。 秦昊的角色龚彪,也是一个标准的大男子主义者。 在外一事无成,在家啥事不管。 眼看着妻子在家忙活,不说帮忙,还尽添乱。 又是自顾自开电视,又是使唤对方给自己煮面。 作为年轻一辈,王响的儿子王阳,同样毫无魅力。 平日里油嘴滑舌,真遇到事了只会吵吵火。 追女孩更是只会死缠烂打。 先是闯入校园,为沈墨撑伞。 不顾教官的呵斥与同学起哄,也没考虑过女孩的尴尬。 他倒是早就写检讨写得熟手,却害得沈墨多踢了半小时正步。 再是桥上的赌命。 跳河试探沈墨,逼她和自己在一起。 上岸后还大言不惭,自己只是闹着玩。 这些角色的行为和言语,确实爹味十足。 放到生活中,那更是让人感到不适。 但,话又说回来。 角色的行为,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 不能因为爹味的存在,就认定作品有问题。 一方面,「爹味」在这部剧中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记录,而非美化或歌颂。 剧中还原的,是90年代的东北小镇,有着时代的局限性。 王响等人身上的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等特征,恰恰是最真实的写照。 换句话说,那个年代的男性人物,如果都不爹,反而不真实了。 另一方面,「爹味」不仅是塑造主角的必要侧写,也是喜剧感的来源。 很多人都发现了,导演辛爽是个《马大帅》铁粉。 在《漫长的季节》里,他无处不在「夹带私货」,处处致敬。 鱼叔也曾单开一篇文章,专门梳理了这一部分。 喜剧中的笑料,往往来源于小人物身上的不完美。 无论是《马大帅》里的范德彪,还是《漫长的季节》里的王响等人,身上都有着普通人的典型缺点。 如圆滑世故、欺软怕硬、死要面子等,同时也包括「爹味」。 对这些缺点,进行夸张和讽刺,从而制造滑稽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剧对于「爹味」反而具有一些批判色彩。 另外,本剧在某种意义上塑造了一位「复仇大女主」。 沈墨从小成长在令人恐怖的男性视角下。 大爷的控制、侵犯、殴打,是她挥之不去的梦魇。 造成了她沉默、谨慎、缺乏安全感的性格。 也促使她很难轻易地对一个异性产生好感。 远离了大爷,她也没能逃出整个社会的男凝。 再多谨慎,还是羊入虎口。 在资本与男权的双重压迫下,她逐渐黑化。 更上演了一场血腥「弑父」。 故事的走向,也算是在反爹味。 对于国产剧「爹味」的批评,常有。 但引来如此大的争吵,这还是头一回。 很大一部分原因,自然是因为本剧的口碑极高。 这次热议中,鱼叔就听到一种声音。 「刻板地用女性视角审视,是在抹杀优质国产剧。」 还有人声称,《漫长的季节》因此口碑暴跌。 可鱼叔近日频频查证,却并未见得。 豆瓣上,评分仍然稳居9.4。 翻看豆瓣最新评论区,仍然是一片好评。 反倒是冒出不少人,借讨论剧情,对女性主义进行反剿。 或许是优质国产剧太过稀缺,引得观众护犊情深。 甚至,产生了一种饭圈式的围剿。 分数越高,越不容批评。 对此,我不敢苟同。 即便不认可「爹味」的指责,也不应该制止和打击女性视角的审视。 之前很多烂剧被挂上爹味的指责。 因为本身就烂,性别话题混在其中,大家也就模糊地接受了。 恰恰是像《漫长的季节》这样的优质剧,才可以促使我们真正面对并重新审视其中的性别议题。 这样才会让讨论变得更有价值。 这种价值并不是说,我们要接受「爹味」的指责,而是让我们更有意识地去分辨剧作质量和性别视角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一部以男性视角的作品当然可以拍得质量很高,但并不代表它的呈现是完整的。 事实上,鱼叔虽然不认为《漫长的季节》有歌颂「爹味」之意。 但这部剧也绝非完美。 从悬疑剧的视角来看,逻辑上是有漏洞的。 比如,20年后的沈默还跟以前一样的打扮,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对于一个想要彻底隐藏自己身份的人来说,显然是有点牵强的。 从时代剧的视角来看,细节上也有失实之处。 比如,王响痛失亲儿之后,居然又再捡一个男孩,重新当爹。 在那样的年代,绝大多数弃婴要么是女孩,要么是身患残疾。 如此「好运」地捡到一个健健康康的男孩,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而从女性视角上看,本剧的女性角色也确实有塑造不足。 比如,王响的妻子,美素。 虽然演员林晓杰的表演,相当自然细腻。 给王阳夹完菜,她会捡起掉在桌上的菜根,放回自己碗里。 儿子死后,她久久不能接受事实。 将遗照亲了又亲,眼珠子左右转。 但全剧下来,她的琐碎日常,被下意识的抹去了。 王阳想吃水捞饭,我们也看不到她在厨房忙活的镜头。 她成了一个怨天尤人的妻子、失魂落魄的母亲,而非一个完整的女性。 其他女性角色,同样如此。 巧云,她在维多利亚遭遇了什么,又为何对王响动心? 丽茹,她是一个怎样的护士呢? 留给观众的,是她只剩下对分房的执念。 指代她的,是一双破鞋、一条绿围巾,是彪子这位90年代大学生的自由与浪漫。 关于人生,她是否还有别的想象,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个鲜活的女性,成为了寥寥几笔的注脚。 就像著名女导演香特尔·阿克曼指出的。 如果创作者缺乏对女性日常生活的体察,展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也是虚假的。 女性角色话语权缺失,便会成为叙事的客体。 「刻画出来的也是他们幻想中的日常」 《德菲因与卡罗尔:反叛缪斯》 必然会有人反驳—— 作为一个男性创作者,凭什么要求有完整的女性视角? 没错,男性创作者天然带有男性视角。 但不要忘了,女性观众也会天然带有女性视角。 正如一句老话: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一千万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万个「漫长的季节」。 影视评论从来没有任何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视角的观察与体验。 就算是一部被广大观众封神了的优质剧,为何不能允许有一点「另类」的解读呢。 更何况,从整体而言,类似年代和题材(下岗潮)的影视作品,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创作实在太少了。 电影有《暴雪将至》《白日焰火》《钢的琴》等,电视剧也有《平原上的摩西》…… 绝大部分都是男性视角下的产物。 也难怪部分女性观众,对这类相似的作品感到腻味、无感。 所以,指出《漫长的季节》里女性视角的缺失,可能也并不完全是针对这部剧的攻击。 而是对于国产影视剧长期缺乏女性视角下的漫长控诉。 事实上,近年来可以看到很多对于经典老电影的性别视角的批判。 比如,《闻香识女人》的男凝,《教父》的爹味,等等。 但仔细想来,如是审视,并没有伤害到这部作品。 观众代入新视角、新思考,全然不会否定既定的伟大。 而是为电影补充一个侧面,供当下的创作者反思。 最近几年,全球女性题材电影风靡。 《瞬息全宇宙》,一举斩获7项奥斯卡。 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呈现一个中年妇女的困境。 观众得以透过母性与妻性的外衣,看到一位女性的内心斗争。 国内,影视中的性别话题也不断被热议。 《流浪地球》被质疑女性角色太少,《满江红》被指「辱女」。 相关批评,有的在理,有的言过其实。 但至少,有了讨论的空间。 《漫长的季节》,是一部好剧。 但国产影视,在整体上离女性视角还相去甚远。 轻易扣上「矫枉过正」的帽子,也就隔绝了另一种声音。 全文完。 助理编辑:三十郎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