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牧童微语 八十多年前,费孝通先生写下名篇《江村经济》时,农村工业在苏州开弦弓村萌芽,观察乡土中国的窗口在此打开。沧海桑田,百年激荡,惟清醒者强,惟变革者进。新世纪,我们直面转型升级大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重新焕发“江村”光彩刻不容缓。 自觉创造引领时代风潮。1923年,郑辟疆、费达生等仁人志士领风气之先,牵头引入现代养蚕技术,创办开弦弓缫丝厂,跨出农村工业化的第一步。《江村经济》中写道,通过开办这种小规模的工厂,乡村工业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乡村经济从而可以复兴。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兴起,村民穷则思变,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一度开设民营企业12家、毛衣加工坊126户,村民生计已不再系于田野耕种,“农转工”就此实现历史性跨越。 历史雄辩地表明,群众首创伟力一旦被发掘,水乡巨变,异军突起。筚路蓝缕的创业传奇,皆是领路人励精图治、久久为功,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从先行到先成,化试点为示范,以一域精彩为全局增光添彩。 呵护风景守住水乡底色。“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村民较早富起来,但发展过程中确实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城乡一体,“功能”城乡相融,“美丽”城乡各异。眺望“美美江村”风景,村庄环境整治、低端厂房腾退等改造提升工程成效显著,“不砍一棵树,不填一条河”,捧回省特色田园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等桂冠。漫步美丽小清河畔,抚摸修旧如旧的江村文化礼堂,随处可见长势喜人的蔬菜园地,仍有小桥流水人家韵味,更可容下现代都市的诗意栖居。在时代语境中,乡村建设自然不是大拆大建的代名词,当然得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必然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空。 文化赋能打开未来想象。开弦弓村立足于吴风越韵的文化根基,拥有独树一帜的人文资源,镌刻费孝通先生两次学术生命起点,链接威廉·格迪斯、孙本文等名家大师脉络,堪称社会学圣地。南大、复旦和浙大领衔的八所大学在此成立了“长三角社会学论坛”,活态提供研究范本,常态开展合作,动态输出主张。 学术文化底蕴是江村有别于其他乡村的“底牌”,也是江村得“名”天下、长盛不衰的“王牌”。江村地处历史文化名镇丛林,身居长三角美丽乡村集群,只有把学术文化牌打响,才能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内卷”,实现“志在富民”的愿景。况且,有文化的地方就有新经济,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全面赋能,现代产业体系也缺不了文化产业的一极。 开弦弓村临水而居、浴火重生,弓如霹雳弦惊,再引风气之先,续创明日之新。 长河游戏百科网 http://www.eternalriver.com.cn/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