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滤布 “幸福不忘毛主席,发展全靠共产党!” 1996年,有人向公安局举报: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北山阳村有人私藏枪支! 那天,两个民警来到这户人家门口,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这样一副对联。 他们小声读着对联,心里也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这样的人家,怎么会私自持有枪支?” 得知民警的来意后,老人转身就从卧室拿出一个锈迹斑斑,却一尘不染的小铁盒。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两把匣子枪和一把匕首就露了出来,老人眼里没有恐慌,只有严肃。 看到老人特殊的“持枪证”后,民警恍然大悟,站起身面向老人,敬了一个的标准军礼: “这两支枪太珍贵了,您可以继续保存。” 从此,老人的故事被传开,邻居们也纷纷表示理解与尊敬。那么,老人为什么会有“持枪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跌宕不凡的一生,细细品味他的故事。 第一把匕首,手刃第一个日军 老人名叫滕西远,1925年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他家境贫赛,父母早早撒手人寰,留下兄弟5人相依为命,滕西远排在第三。 那时候,家里全靠两个哥哥讨饭养活,几个孩子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随着年龄增大,滕西远的两个哥哥先后参加了革命,10岁的滕西远不得不承担起养活弟弟们的责任。 他背着老五,牵着老四,开始外出讨饭。可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谁家能有多余的粮食,最后,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五饿死在自己背上。 1938年,山东失守,日军经常到村庄大扫荡,粮食被一抢而空,老百姓稍有反抗,就会惨遭杀害。 那一年,滕西远刚满13岁,他恨透了日本人,暗下决心,一定要参军打鬼子! 于是,他找到大哥,极力要求加入大哥所在的莱芜县大队。大哥被他缠得没办法,只好带他见了大队的政委刘子正。 刘政委看着又矮又瘦的滕西远,摆摆手让他回去:“等长大些再来!” 滕西远站着一动不动,坚定地说:“我知道自己个子小,但我真的想打鬼子,让我留下吧!” 看着他坚定的样子,刘政委了解到他曾四处讨饭,对周围的村庄相当熟悉,就安排他继续扮成“乞丐”,打探消息、传送情报。 滕西远也因此有了人生的第一个武器,那是刘政委给的一把不足20cm的匕首,他欣喜若狂,用衣服擦得锃亮。 1940年春季,县大队接到消息,日军要来进行大扫荡。 “谁是英雄?谁是狗熊?就看看谁敢砍下鬼子的头!”山东第四纵队廖荣标司令员的这句话,永远刻在了滕西远的心里,在往后的岁月里,时刻提醒他英勇杀敌,决不能当狗熊。 情报很准,日军果然开始疯狂大扫荡,县大队开始有序地组织群众撤退。 滕西远熟悉地形,再加上个子小,巧妙地躲过了日军,和两名战士躲进了一个猪圈里。 这时,一个日军过来了,只见他端着枪四处寻找,用刺刀在柴垛子上戳来戳去。 爬在猪圈顶上的滕西远发现只有一个鬼,他便给战友使了个眼色,趁那个日军低头的一瞬间将他扑倒。 两个战友也在第一时间跳出来,按住了日军。 滕西远脑子里跳出廖荣标的话,马上刀起刀落,日军就这样死在了他的匕首下。 从此,滕西远的名声传遍了附近几个村庄,百姓们都知道那个到处讨饭的小孩杀死了鬼子。 战友们看他又黑又瘦,都叫他“滕黑子”,这个名字和那把匕首一起,伴随了滕西远的整个战斗生涯。 而这也是他第一次杀鬼子,也是他英勇杀敌的开始。 不过,往后战斗中,他杀敌使用的是一把匣子枪,那他的枪又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把手枪,首长奖励的匣子枪 “报告首长,我是滕黑子,听了您的话,我杀了一个鬼子,没有当狗熊!” 滕西远一点也不谦虚,当他再次见到动员会上讲话的首长时,马上跑过去,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就自顾自地介绍起自己来。 廖荣标愣了一下,但很快知道了眼前的小孩是谁。 他笑着问:“你入伍多长时间了?杀鬼子时不害怕吗?” “报告首长,我入伍18天,鬼子手里有枪,稍不留神,就会被打死。但是,您说了,不能当狗熊,所以再害怕也要砍下鬼子的头来。” 廖荣标司令员听得又感动又好笑,拍拍他的肩膀,鼓励他继续英勇杀敌。 滕西远第一次得到首长的肯定,他愈加渴望上阵杀敌。 机会很快就来了。 刚一入夏,日军就对鲁中根据地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消灭八路军山东纵队。 莱芜县大队接到命令,跟随大部队一起,在杨家横一带同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大战。 滕西远带着他的宝贝匣子枪参加了这场战斗,这也是他第一次正式上战场。 战斗一开始就打得异常激烈,日军不仅武器精良,人数也占有绝对优势,猛烈地炮火不断轰炸着我军阵地。 我军战士顽强抵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但由于武器落后,人员伤亡惨重,日军不断往前推进,眼看要逼进我军阵地。 滕西远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日军,他心里一阵慌乱,差点乱了阵脚。 关键时刻,滕西远看到一个日军,变着花样挥动着手中的战旗,他脑子迅速闪过哥哥常说的那句“擒贼先擒王”。 “先干掉这个鬼子!”只见他枪起手落,对面的日军倒下了,旗帜随即也掉在地上,敌人一时陷入混乱。 我军指挥官适时吹起冲锋号,战士们如猛虎般跳出战壕,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滕西远平时的瞄准没有白练,他一连打倒了几个日军,几乎百发百中。 忽然,一个日军冲到了他前面,他稍一迟疑,就感觉到胳膊一阵刺疼,日军的刺刀已扎中了他的胳膊,血染红了袖子。 幸好,滕西远小巧灵活,他趁日军拔刀的瞬间,挥起匕首捅进了那个日军的胸口。 顾不得伤痛,滕西远就这样一只手挥动着匕首,与战友们并肩杀敌,接连杀死了6个敌人。 战斗结束后,廖荣标司令又一次表扬了滕西远,还授予他一等功。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司令拿出自己的配枪,递给他:“以后你也有枪了,要更加勇敢杀鬼子。” 滕西远做梦也想不到,他激动地接过枪,来回翻看:“我也有手枪了!我一定要多杀鬼子!” 就这样,滕西远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把枪,还是首长奖励的匣子枪,是县大队里最高档的一把枪,好多人都羡慕地跑来参观。 滕西远更是爱不释手,他一有时间就举着枪练习瞄准。 这年,滕西远刚满15岁。 往后,滕西远拿着这把匣子枪,参加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打死的日军不计其数,成为山东有名的抗日英雄。 那么,他的第二把枪又是怎么来的呢? 第二把手枪,粟裕亲手挂在他脖子上的毛瑟手枪 岁月如梭,这年滕西远21岁了,他在战争中迅速成长,已经是一名久经沙场的炮兵连连长。 1947年6月,国民党向沂蒙山区发动了第三次进攻,他们集中了11个整编师24多万人,妄图消灭我军主力。 陈毅和粟裕率领四个纵队迎战,以策应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滕西远的炮兵连正隶属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参与了著名的南麻战役。 11师的师长胡琏老奸巨猾,7月8日刚进入南麻,就一面构筑工事,加强防守;一面与周围其他国民党整编师密切联系,还时不时派出小撮敌人突袭我军驻地。 我军炮弹相当珍贵,滕西远在每次战斗前,都会亲自勘察地形,寻找开炮的有利位置,以保证炮不虚发。 一天下午,滕西远和警卫员,来到了一块山坡上勘查地形。 他刚举起望远镜,就惊讶地叫来警卫员:“快看!有敌军!” 两个人迅速趴下,仔细观察了一会,足足有两个加强营,200多人!分明是敌人有预谋的又一次偷袭。 可这里,虽然距离我军主力不到半小时的路程,但回去报告显然来不及。 滕西远看着两人仅有的武器:两把枪、三颗手榴弹,怎么办? 时间紧迫,他稍作思考,就心生妙计,决定用特殊的方式通知主力部队。 他和警卫员交换了枪,自己拿着步枪和一颗手榴弹,悄悄绕到山坡的另一面。 很快,天黑了,敌军也进入了山谷,滕西远趁机扔下一颗手榴弹,敌军队伍乱作一团,四散隐蔽。 紧接着,他又对天放了一枪,对着山谷大声喊到:“你们被包围了,放下武器投降吧!” 敌军更加惊慌失措,再加上天黑,他们根本看不清山坡上的情况,只是拿着枪乱射了一阵。 “同志们,冲啊!” 随着滕西远一声大喊,另一边的警卫员马上扔出一颗手榴弹,打了几枪,部分敌军开始转头往后跑去。 这时,听到枪响的我军炮兵连、一营、二营的战士,已率先堵住敌军的后路,缴获大量精良武器。 这一次,滕西远的机智大胆,成功拦截了国民党的偷袭,大大鼓舞了我军士气。 后来,粟裕当着全体官兵的面,将一把崭新的毛瑟手枪挂在他的脖子上,并拍着他的肩膀说:“好样的!你小子就是孤胆英雄!” 这一年,滕西远22岁,他有了第二把匣子枪,第二次荣立一等功,成长为真正的孤胆英雄。 从此,滕西远拿着这两把匣子枪,和战友们一起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上百次战役,赢得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那么,他的持枪证又是怎么来的? 特殊的持枪证,部队对他的认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滕西远并没有就此歇下,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刚一打响,他就请求参战,带着他的两把枪,跨过鸭绿江,投入朝鲜战场。 在朝鲜的三年里,他和战友们克服“冷、苦、难”,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用小米加步枪,在冰天雪地里与敌人对抗。 1953年3月,滕西远在马坪里战役中,孤身一人将炸药包挂到了美军的坦克上,成功为部队前进扫除了“拦路虎”。 因此,滕西远得到了“爆破英雄”的称号,并收获了他人生的第三次一等功。 1963年,滕西远转业回到了老家,和所有退伍军人一样,过起了平凡人的生活。 他先后在公交公司、自来水厂等部门工作过,从来没有人知道他辉煌的过往,更没有人知道他家里珍藏着两把手枪。 直到1982年,我国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办法》,滕西远知道后,拿出两把枪擦了整整一晚上。 尽管有太多的不舍,他还是找到了原来的部队,要求上缴两把枪。 部队人员对滕西远的故事早就耳闻能详,也知道他这两把枪的来历,对他的行为非常感动。 部队人员仔细检查了两把枪,由于几十年没有射击过,早已锈蚀,根本无法正常开枪。 所以,部队经过研究,给滕西远开据了一张特殊的持枪证,盖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6202部队的印章。 滕西远如获珍宝,他终于可以继续与他的枪相守了! 这就是开头民警看到的那张持枪证,他们得知了持枪证背后的故事,对老人倍加敬佩。 老人与枪的故事传开后,周围的群众肃然起敬,再也没有人对他的枪提出异议。 如今,滕西远老人已97岁高龄,他依旧保持着在部队时的作风,早晨迎着太阳唱着军歌,昂首挺胸地走着标准的正步,虽然很慢,但步伐坚定。 锻炼结束后,他慢慢走回家,打开铁盒,拿出那两把枪,精心地擦拭。 2021年,滕西远面对采访,无比坚定地告诉镜头前的所有人,“如果党和国家有需要,只要吹一声哨子,我照样打好背包,持枪上前线!” 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担当与责任。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是千千万万个像滕西远这样的老兵们的誓言,他们永远为国家为人民时刻准备着。 全国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